6,2,線路平面6 2、1,平面曲線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線路平面圓曲線半徑應根據車輛類型、地形條件。運行速度.環(huán)境要求等綜合因素比選確定 最小曲線半徑應符合表6 2.1、1的規(guī)定,表6 2 1.1,圓曲線最小曲線半徑.m.2 線路平面曲線半徑選擇宜適應所在區(qū)段的列車運行速度要求。當條件不具備設置滿足速度要求的曲線半徑時,應按限定的允許未被平衡橫向加速度計算通過的最高速度.可按下列要求計算,1,在正常情況下.允許未被平衡橫向加速度為0、4m,s2。當曲線超高為120mm時.最高速度限制應按式6.2。1。1計算,且不應大于列車最高運行速度,2、在瞬間情況下。允許短時出現(xiàn)未被平衡橫向加速度為0.5m、s2。當曲線超高為120mm時,瞬間最高速度限制應按式6,2,1.2計算.且不應大于列車最高運行速度,3 在車站正線及折返線上.允許未被平衡橫向加速度為0,3m,s2、當曲線超高為15mm時 最高速度限制應按下式計算、且分別不應大于車站允許通過速度或道岔側向允許速度。3、車站站臺宜設在直線上 當設在曲線上時。其站臺有效長度范圍的線路曲線最小半徑,應符合表6.2、1,2的規(guī)定 表6。2。1。2。車站曲線最小半徑.m 4,折返線,停車線等宜設在直線上,困難情況下,除道岔區(qū)外、可設在曲線上,并可不設緩和曲線,超高應為0mm、15mm.但在車擋前宜保持不少于20m的直線段 5、圓曲線最小長度,在正線、聯(lián)絡線及車輛基地出入線上。A型車不宜小于25m,B型車不宜小于20m 在困難情況下 不得小于一節(jié)車輛的全軸距、車場線不應小于3m.6,新建線路不應采用復曲線。在困難地段.應經技術經濟比較后采用.復曲線間應設置中間緩和曲線,其長度不應小于20m 并應滿足超高順坡率不大于2,的要求,6.2,2。緩和曲線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線路平面圓曲線與直線之間應設置三次拋物線型的緩和曲線,2 緩和曲線長度應根據曲線半徑,列車通過速度,以及曲線超高設置等因素,按表6。2。2的規(guī)定選用,表6、2 2。線路曲線超高。緩和曲線長度注,R為曲線半徑。m,V為設計速度 km.h。L為緩和曲線長度,m.h為超高值、mm.3、緩和曲線長度內應完成直線至圓曲線的曲率變化、應包括軌距加寬過渡和超高遞變,4。當圓曲線較短和計算超高值較小時,可不設緩和曲線、但曲線超高應在圓曲線外的直線段內完成遞變。6、2、3,曲線間的夾直線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正線 聯(lián)絡線及車輛基地出入線上 兩相鄰曲線間,無超高的夾直線最小長度。應按表6 2.3確定,表6,2。3。夾直線最小長度,m,注.V為列車通過夾直線的運行速度、km h。2,道岔縮短渡線、其曲線間夾直線可縮短為10m 6、2、4 道岔鋪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正線道岔型號不應小于9號.單渡線和交叉渡線的線間距應符合表6、2 4,1的規(guī)定。特殊情況無法符合表6 2。4、1的規(guī)定時、應進行特殊設計。表6。2。4、1。單渡線和交叉渡線的線間距要求注,正線道岔為含折返線、出入線在正線接軌的道岔,2.當60kg。m,1,9道岔側向通過速度不能符合運行圖設計速度時,可經過論證比較.選擇大型號道岔、也可作特殊設計 3 在車站端部接軌、宜采用9號道岔 其道岔前端.道岔中心至有效站臺端部距離不宜小于22m、其道岔后端.道岔警沖標或出站信號機至有效站臺端部距離不應小于5m 當采用大型號道岔時、其道岔位置應另行計算確定、4.道岔應設在直線地段。道岔兩端與平、豎曲線端部,應保持一定的直線距離 其值不應小于表6。2,4.2的規(guī)定.表6,2,4、2,道岔兩端與平 豎曲線端部的最小距離注,道岔后端至站臺端位置應按道岔警沖標位置控制,5、道岔附帶曲線可不設緩和曲線和超高,但其曲線半徑不應小于道岔導曲線半徑、6、兩組道岔之間應設置直線段鋼軌連接 其鋼軌長度不應小于表6.2,4,3的規(guī)定.表6。2。4,3。道岔間插入鋼軌長度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