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基本設計規(guī)定3.1,一般規(guī)定3,1。1,鋼結構設計應包括下列內容.1 結構方案設計,包括結構選型,構件布置.2、材料選用及截面選擇.3、作用及作用效應分析,4。結構的極限狀態(tài)驗算 5、結構.構件及連接的構造,6、制作,運輸,安裝。防腐和防火等要求.7,滿足特殊要求結構的專門性能設計、3,1。2。本標準除疲勞計算和抗震設計外,應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tài)設計方法。用分項系數設計表達式進行計算,3 1,3,除疲勞設計應采用容許應力法外,鋼結構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進行設計,1,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應包括.構件或連接的強度破壞。脆性斷裂,因過度變形而不適用于繼續(xù)承載、結構或構件喪失穩(wěn)定、結構轉變?yōu)闄C動體系和結構傾覆.2。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應包括,影響結構。構件,非結構構件正常使用或外觀的變形,影響正常使用的振動。影響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損壞。3 1。4。鋼結構的安全等級和設計使用年限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 50068和、工程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50153的規(guī)定。一般工業(yè)與民用建筑鋼結構的安全等級應取為二級、其他特殊建筑鋼結構的安全等級應根據具體情況另行確定,建筑物中各類結構構件的安全等級,宜與整個結構的安全等級相同。對其中部分結構構件的安全等級可進行調整、但不得低于三級、3。1,5、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設計鋼結構時,應考慮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必要時尚應考慮荷載效應的偶然組合 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設計鋼結構時。應考慮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3.1.6.計算結構或構件的強度,穩(wěn)定性以及連接的強度時、應采用荷載設計值.計算疲勞時,應采用荷載標準值、3,1 7,對于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計算強度和穩(wěn)定性時.動力荷載設計值應乘以動力系數.計算疲勞和變形時。動力荷載標準值不乘動力系數.計算吊車梁或吊車桁架及其制動結構的疲勞和撓度時、起重機荷載應按作用在跨間內荷載效應最大的一臺起重機確定,3,1 8。預應力鋼結構的設計應包括預應力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的各種工況、預應力索膜結構設計應包括找形分析,荷載分析及裁剪分析三個相互制約的過程,并宜進行施工過程分析.3、1 9 結構構件、連接及節(jié)點應采用下列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設計表達式、式中.γ0 結構的重要性系數,對安全等級為一級的結構構件不應小于1.1,對安全等級為二級的結構構件不應小于1,0。對安全等級為三級的結構構件不應小于0,9,S 承載能力極限狀況下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 對持久或短暫設計狀況應按作用的基本組合計算,對地震設計狀況應按作用的地震組合計算,R.結構構件的承載力設計值、Rk 結構構件的承載力標準值,γ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 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取值 3。1。10 對安全等級為一級或可能遭受爆炸。沖擊等偶然作用的結構。宜進行防連續(xù)倒塌控制設計 保證部分梁或柱失效時結構有一條豎向荷載重分布的途徑,保證部分梁或樓板失效時結構的穩(wěn)定性、保證部分構件失效后節(jié)點仍可有效傳遞荷載,3,1。11,鋼結構設計時,應合理選擇材料、結構方案和構造措施,滿足結構構件在運輸,安裝和使用過程中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剛度要求并應符合防火。防腐蝕要求。宜采用通用和標準化構件.當考慮結構部分構件替換可能性時應提出相應的要求,鋼結構的構造應便于制作,運輸。安裝.維護并使結構受力簡單明確、減少應力集中.避免材料三向受拉.3.1。12,鋼結構設計文件應注明所采用的規(guī)范或標準,建筑結構設計使用年限 抗震設防烈度 鋼材牌號,連接材料的型號、或鋼號。和設計所需的附加保證項目。3,1,13.鋼結構設計文件應注明螺栓防松構造要求,端面刨平頂緊部位。鋼結構最低防腐蝕設計年限和防護要求及措施,對施工的要求 對焊接連接、應注明焊縫質量等級及承受動荷載的特殊構造要求。對高強度螺栓連接,應注明預拉力。摩擦面處理和抗滑移系數,對抗震設防的鋼結構,應注明焊縫及鋼材的特殊要求,3 1.14 抗震設防的鋼結構構件和節(jié)點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或。構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191的規(guī)定設計。也可按本標準第17章的規(guī)定進行抗震性能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