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M.實現(xiàn)抗震性能設計目標的參考方法M.1,結構構件抗震性能設計方法M、1.1,本條依據(jù)震害。盡可能將結構構件在地震中的破壞程度 用構件的承載力和變形的狀態(tài)做適當?shù)亩棵枋?以作為性能設計的參考指標。關于中等破壞時構件變形的參考值、大致取規(guī)范彈性限值和彈塑性限值的平均值,構件接近極限承載力時、其變形比中等破壞小些。輕微損壞,構件處于開裂狀態(tài)。大致取中等破壞的一半.不嚴重破壞,大致取規(guī)范不倒塌的彈塑性變形限值的90.不同性能要求的位移及其延性要求、參見圖28。從中可見,對于非隔震 減震結構.性能1、在罕遇地震時層間位移可按線性彈性計算。約為,ue。震后基本不存在殘余變形、性能2,震時位移小于2,ue 震后殘余變形小于0。5.ue 性能3,考慮阻尼有所增加,震時位移約為。4,5、ue、按退化剛度估計震后殘余變形約、ue。性能4,考慮等效阻尼加大和剛度退化 震時位移約為、7.8、ue,震后殘余變形約2。ue、從抗震能力的等能量原理。當承載力提高一倍時,延性要求減少一半,故構造所對應的抗震等級大致可按降低一度的規(guī)定采用 延性的細部構造,對混凝土構件主要指箍筋、邊緣構件和軸壓比等構造 不包括影響正截面承載力的縱向受力鋼筋的構造要求,對鋼結構構件主要指長細比。板件寬厚比,加勁肋等構造,M。1,2,本條列出了實現(xiàn)不同性能要求的構件承載力驗算表達式、中震和大震均不考慮地震效應與風荷載效應的組合 設計值復核。需計入作用分項系數(shù)??沽Φ牟牧戏猪椣禂?shù)。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但計入和不計入不同抗震等級的內(nèi)力調(diào)整系數(shù)時,其安全性的高低略有區(qū)別。標準值和極限值復核 不計入作用分項系數(shù),承載力抗震調(diào)整系數(shù)和內(nèi)力調(diào)整系數(shù).但材料強度分別取標準值和最小極限值 其中、鋼材強度的最小極限值fu按、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 JGJ.99采用。約為鋼材屈服強度的,1,35,1、5 倍。鋼筋最小極限強度參照本規(guī)范第3、9,2條。取鋼筋屈服強度fy的1.25倍?;炷磷钚O限強度參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2第4,1,3條的說明??紤]實際結構混凝土強度與試件混凝土強度的差異 取立方強度的0,88倍.M、1.3,本條給出豎向構件彈塑性變形驗算的注意事項 對于不同的破壞狀態(tài)。彈塑性分析的地震作用和變形計算的方法也不同 需分別處理,地震作用下構件彈塑性變形計算時.必須依據(jù)其實際的承載力,取材料強度標準值。實際截面尺寸,含鋼筋截面.軸向力等計算、考慮地震強度的不確定性 構件材料動靜強度的差異等等因素的影響、從工程的角度、構件彈塑性參數(shù)可仍按桿件模型適當簡化。參照IBC的規(guī)定、建議混凝土構件的初始剛度取短期或長期剛度、至少按0.85EcI簡化計算 結構的豎向構件在不同破壞狀態(tài)下層間位移角的參考控制目標 若依據(jù)試驗結果并扣除整體轉(zhuǎn)動影響,墻體的控制值要遠小于框架柱,從工程應用的角度,參照常規(guī)設計時各樓層最大層間位移角的限值,若干結構類型按本條正文規(guī)定得到的變形最大的樓層中豎向構件最大位移角限值。如表9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