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計算要點6。2。1、鋼筋混凝土結構應按本節(jié)規(guī)定調整構件的組合內力設計值.其層間變形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5,5節(jié)的有關規(guī)定,構件截面抗震驗算時,非抗震的承載力設計值應除以本規(guī)范規(guī)定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凡本章和本規(guī)范附錄未作規(guī)定者。應符合現行有關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6 2、2,一、二 三,四級框架的梁柱節(jié)點處,除框架頂層和柱軸壓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與框支柱的節(jié)點外.柱端組合的彎矩設計值應符合下式要求。一級的框架結構和9度的一級框架可不符合上式要求 但應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ΣMc一一節(jié)點上下柱端截面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組合的彎矩設計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彎矩設計值.可按彈性分析分配,ΣMb一一節(jié)點左右梁端截面反時針或順時針方向組合的彎矩設計值之和,一級框架節(jié)點左右梁端均為負彎矩時、絕對值較小的彎矩應取零,ΣMbua一一節(jié)點左右梁端截面反時針或順時針方向實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彎承載力所對應的彎矩值之和 根據實配鋼筋面積.計入梁受壓筋和相關樓板鋼筋,和材料強度標準值確定 ηc,框架柱端彎矩增大系數,對框架結構、一.二 三,四級可分別取1,7.1,5,1,3 1.2 其他結構類型中的框架,一級可取1 4,二級可取1 2 三,四級可取1,1、當反彎點不在柱的層高范圍內時。柱端截面組合的彎矩設計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彎矩增大系數.6,2,3、一.二。三,四級框架結構的底層。柱下端截面組合的彎矩設計值,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1,7 1 5.1,3和1 2,底層柱縱向鋼筋應按上下端的不利情況配置,6.2.4,一、二,三級的框架梁和抗震墻的連梁、其梁端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調整 一級的框架結構和9度的一級框架梁.連梁可不按上式調整。但應符合下式要求、式中.V一一梁端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 ln一一梁的凈跨.VGb一一梁在重力荷載代表值。9度時高層建筑還應包括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作用下,按簡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設計值、Mlb,Mrb一一分別為梁左右端反時針或順時針方向組合的彎矩設計值,一級框架兩端彎矩均為負彎矩時 絕對值較小的彎矩應取零,Mlbua,Mrbua。分別為梁左右端反時針或順時針方向實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彎承載力所對應的彎矩值,根據實配鋼筋面積 計入受壓筋和相關樓板鋼筋 和材料強度標準值確定,ηvb一一梁端剪力增大系數、一級可取1 3,二級可取1、2.三級可取1.1,6.2,5,一,二,三,四級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接下式調整,一級的框架結構和9度的一級框架可不按上式調整。但應符合下式要求。式中.V一一柱端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框支柱的剪力設計值尚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6。2 10條的規(guī)定,Hn一一柱的凈高,Mtc.Mbc一一分別為柱的上下端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截面組合的彎矩設計值、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6,2,2.6,2。3,條的規(guī)定,框支柱的彎矩設計值尚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6 2。10條的規(guī)定。Mtcua。Mbcua一一分別為偏心受壓柱的上下端順時針或反時針方向實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彎承載力所對應的彎矩值.根據實配鋼筋面積 材料強度標準值和軸壓力等確定,ηvc一一柱剪力增大系數 對框架結構,一,二、三,四級可分別取1 5。1、3,1、2,1,1、對其他結構類型的框架。一級可取1.4,二級可取1,2、三。四級可取1.1、6。2 6,一。二,三,四級框架的角柱.經本規(guī)范第6。2。2 6、2,3,6、2、5、6。2、10條調整后的組合彎矩設計值、剪力設計值尚應乘以不小于1.10的增大系數。6,2、7 抗震墻各墻肢截面組合的內力設計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1,一級抗震墻的底部加強部位以上部位。墻肢的組合彎矩設計值應乘以增大系數,其值可采用1 2.剪力相應調整。2。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落地抗震墻墻肢不應出現小偏心受拉。3、雙肢抗震墻中,墻肢不宜出現小偏心受拉、當任一墻肢為偏心受拉時.另一墻肢的剪力設計值。彎矩設計值應乘以增大系數1、25、6,2、8 一,二.三級的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其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調整,9度的一級可不按上式調整 但應符合下式要求,式中,V,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Vw一一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截面組合的剪力計算值,Mwua一一抗震墻底部截面按實配縱向鋼筋面積,材料強度標準值和軸力等計算的抗震受彎承載力所對應的彎矩值 有翼墻時應計入墻兩側各一倍翼墻厚度范圍內的縱向鋼筋。Mw一一抗震墻底部截面組合的彎矩設計值.ηvw一一抗震墻剪力增大系數,一級可取1,6 二級可取1,4,三級可取1,2,6,2。9。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梁,柱??拐饓瓦B梁,其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要求、跨高比大于2,5的梁和連梁及剪跨比大于2的柱和抗震墻 跨高比不大于2、5的連梁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抗震墻.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框支柱和框支梁、以及落地抗震墻的底部加強部位,剪跨比應按下式計算.式中,λ、剪跨比,應按柱端或墻端截面組合的彎矩計算值Mc、對應的截面組合剪力計算值Vc及截面有效高度h0確定、并取上下端計算結果的較大值.反彎點位于柱高中部的框架柱可按柱凈高與2倍柱截面高度之比計算.V一一按本規(guī)范第6,2 4、6。2,5,6 2 6,6。2,8.6,2,10條等規(guī)定調整后的梁端,柱端或墻端截面組合的剪力設計值。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b。梁.柱截面寬度或抗震墻墻肢截面寬度、圓形截面柱可按面積相等的方形截面柱計算,h0.截面有效高度,抗震墻可取墻肢長度,6。2.10 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框支柱尚應滿足下列要求。1 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當框支柱的數量不少于10根時.柱承受地震剪力之和不應小于結構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0 當框支柱的數量少于10根時、每根柱承受的地震剪力不應小于結構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框支柱的地震彎矩應相應調整。2。一,二級框支柱由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軸力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1 5,1,2,計算軸壓比時,該附加軸力可不乘以增大系數.3,一。二級框支柱的頂層柱上端和底層柱下端。其組合的彎矩設計值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1。5和1,25,框支柱的中間節(jié)點應滿足本規(guī)范第6 2,2條的要求.4 框支梁中線宜與框支柱中線重合 6、2,11,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一級落地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尚應滿足下列要求、1、當墻肢在邊緣構件以外的部位在兩排鋼筋間設置直徑不小于8mm、間距不大于400mm的拉結筋時,抗震墻受剪承載力驗算可計入混凝土的受剪作用.2,墻肢底部截面出現大偏心受拉時 宜在墻肢的底截面處另設交叉防滑斜筋 防滑斜筋承擔的地震剪力可按墻肢底截面處剪力設計值的30、采用,6。2、12,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框支柱頂層樓蓋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E第E,1節(jié)的規(guī)定,6、2,13.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計算時 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側向剛度沿豎向分布基本均勻的框架。抗震墻結構和框架 核心筒結構,任一層框架部分承擔的剪力值,不應小于結構底部總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墻結構,框架 核心筒結構計算的框架部分各樓層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 5倍二者的較小值、2,抗震墻地震內力計算時 連梁的剛度可折減、折減系數不宜小于0。50,3、抗震墻結構,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框架 抗震墻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筒中筒結構 板柱 抗震墻結構計算內力和變形時、其抗震墻應計入端部翼墻的共同工作,4,設置少量抗震墻的框架結構 其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值 宜采用框架結構模型和框架、抗震墻結構模型二者計算結果的較大值。6、2。14。框架節(jié)點核芯區(qū)的抗震驗算應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級框架的節(jié)點核芯區(qū)應進行抗震驗算、四級框架節(jié)點核芯區(qū)可不進行抗震驗算,但應符合抗震構造措施的要求 2 核芯區(qū)截面抗震驗算方法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D的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