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管井布置4 1、供水管井布置。生活,生產用水管井的布置4,1。1.供水管井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布置在當地允許的地下水開采區(qū).2 應靠近主要用水地區(qū)、3.井群布置應合理,對第四系松散含水層。單井出水量減少系數,干擾系數,不應超過20。4.井位與建,構。筑物的安全距離應根據建,構、筑物的類型.結構和基礎形式綜合確定。4、1。2、沖 洪積平原地區(qū) 井群宜垂直地下水流方向等距離或梅花狀布置。當有古河床時 宜沿古河床布置,4.1,3 大型沖.洪積扇地區(qū) 當地下水開采量接近天然補給量時。井群宜垂直地下水流方向呈橫排或扇形布置、當地下水開采量小于天然補給量時。井群宜呈圓弧形布置。當開采儲存量用作調節(jié)時。井群宜呈方格網布置.4。1,4。傍河地區(qū) 井群宜平行河流呈單排或雙排布置.管井布置應符合當地河道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 4、1 5 大厚度含水層或多層含水層、且地下水補給充足地區(qū)、可分段或分層布置取水井組,4 1.6,間歇河谷地區(qū),井群宜在含水層厚度較大的地段布置 4、1,7、碎屑巖類地區(qū)。井群應根據蓄水構造及地貌條件布置,并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 侵入體接觸帶富水段 可沿此帶附近布置,2.宜沿斷裂破碎帶或背斜軸部富水段布置,3,均質含水層 可按方格網。梅花狀或圓弧形布置 4。1。8。碳酸鹽巖類地區(qū),井群應根據蓄水構造.巖溶發(fā)育和地貌條件布置。并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宜沿向斜盆地軸部富水段布置。2。宜沿背斜軸部傾伏端富水段布置 3。單斜構造富水段 宜垂直地下水流方向在徑流或排泄區(qū)布置 4 宜沿破碎帶富水段布置 5、當巖溶河谷是巖溶含水層的排泄基準面時 宜沿岸邊布置、6,碳酸鹽巖類與非碳酸鹽巖類接觸帶富水時 宜在碳酸鹽巖一側布置,4。1。9。巖漿巖類地區(qū)。井群應根據其分布與裂隙發(fā)育程度布置,并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風化裂隙區(qū)。宜根據地形在匯水范圍大的富水地段布置 2,構造裂隙.宜按構造部位在富水地段布置 4。1.10,濱海地區(qū) 井群應根據含水層的富水程度布置 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布置在富水地段,2.應預測擬布井群與周圍已有管井共同影響下的含水層咸淡水分界面及其變動特征,管井布置不應導致咸水入侵現有和擬布管井,4.1 11,供水管井井群設計時,應同時布置長期觀測網、地下水長期觀測網的布置和長期觀測孔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guī)范。GB,50027的規(guī)定、熱源管井布置4 1 12,熱源管井應布置在建筑物場地周邊 與建 構。筑物。市政管網設施的距離不得小于10m 并應滿足小區(qū)總體規(guī)劃的要求.4 1,13 熱源管井的平面布置應避免抽水管井和回灌管井之間發(fā)生熱貫通效應、其間距可通過試驗或采用當地經驗數據確定,4、1。14,一個場地應至少布置一個熱源觀測孔、位置應處于抽水管井和回灌管井之間 4,1 15.與相鄰項目熱源管井的井距離應根據地下水流向、已有項目熱源管井布置和使用現狀等綜合確定。